申报书
当前位置: 省级一流专业 >> 农村区域发展 >> 旧栏目 >> 申报书 >> 正文
专业建设方案
时间:2014-11-30

围绕农村区域发展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具体专业建设方案如下:

1、特色专业建设之“特色”打造。特色之一,集发展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农学等学科于一体的专业知识架构综合性;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创新性。特色之二,通过实践教学和特色教材建设,凸显山西综改区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特色。

2、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山西综改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增强能力,提高素质、注重创新,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原则,通过搭建专业教学的创新课程体系框架、特色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等方式,优化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前沿性。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课程比例。在现有课程设置基础上,以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增加参与式发展规划、发展项目管理、农村发展研究方法等专业课程,尤其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专业必修课程;拓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口径,不仅是学科内课程的丰富化,同时注重多学科的交融,选修课尽量多开,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修;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并结合就业前景与要求准备相关考试及培养社会交往能力;鼓励学生提高学历层次,开设研究生考试相关辅导,介绍国内学科前沿的高校。

第二,能力培养的实践性和复合性。人才培养按照“双体系、三平台、多模块”模式——“双体系”是指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并行;“三平台”是指设计公共基础课平台、经济管理核心课平台和专业主干课教学平台;“多模块”是指安排财务会计、农村金融保险、农产品国际贸易等多种教学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第三,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的特色性和时代性。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用现代观点来审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专业教材。对于基础课程教材,可以采取选用的办法,选择国家级或省部级优秀教材;对于核心课程教材,尽可能使用全国农林院校联合编写的教材;重点建设紧跟经济时代潮流、符合地方特点和实践类特色教材。

第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强化和突出参与式教学,广泛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理论性强的课程,通过增加社会热点讨论,设计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活动以增强理解。结合农村区域发展实际,参与式教学方法应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始终,具体形式有案例分析、社会调查、课堂模拟、图示、讨论、辩论、演讲等。由传统的教师主体型授课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型模式,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拓展实践教学的知识内容,如村镇规划课程,直接参与到某个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建设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建设一支稳定、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第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等高水平人才,提升专业建设的高度与层次;第二,加快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优化与调整,着眼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特点、本校特色及现有教师研究方向,安排和鼓励教师进修和参与社会实践;第三,注重培养和扶持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发挥教授、博士的作用,为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创造条件,加强校际教学、科研项目联系和合作;第四,打造研究团队,团队建设力求层次性与长效性,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邀请客座教授、兼职研究人员及吸纳对本专业发展有意向的年轻教师加快团队建设速度。

4、提升理论研究,发表高质量教改论文,强化教材建设。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深化理论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对研究的问题作科学凝炼,发表专业领域的高水平论文,提升理论修养;第二,积极参与、申办农村区域发展高水平会议和论坛,开阔专业视野,提升专业影响力;第三,争取主编及参编国家级、部级规划教材多部,开发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

5、加强“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第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与模拟实验室和发展规划实验室,健全以课程实践、调查实习、科研训练和课外实践等环节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第二,紧密联系农村区域发展的新要求和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加强教学和科研的融合,通过设立新农村示范村镇实践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实践基地、固定观测点以及农村企业实践基地,使产学研紧密结合,达到互促、合作、共建、双赢的目的;第三,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转化,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第四,积极参与当地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开展“科研进课堂,学生进科研”的模式创新,构建教、学、研相长的教育创新体系,营造“科研推动教学、支持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氛围,极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