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农业经济管理学院赴沁源县社会实践队前往沁源县禾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与产业发展模式。
实践现场,实践队指导老师黄超首先给大家详细讲解了如何把控蘑菇生长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以及种植蘑菇需要掌握的技术要点。

图1:黄超现场讲解
随后,技术员赵鹏程开展了系统的食用菌种植技术教学,并引导队员们开展实操体验。大家通过触摸菌棒感受温度,对比菌棒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温度差异,深入理解食用菌生长的温度需求。在高温灭菌环节教学中,针对队员提出的“温度过高是否影响原料营养成分”这一问题,技术员结合多年种植经验,详细解释了温度控制的合理区间和操作要点。

图2:技术员让队员们触摸菌棒
在接菌操作实践环节,赵鹏程首先进行标准化操作示范,随后指导队员们分组开展实操训练。在不断操作的过程中,大家逐步掌握了规范的接菌步骤。在平菇生长观察过程中,队员们按照病害识别教学要点,对菌棒进行细致排查。一名队员发现菌棒边缘出现浅绿色菌斑后,立即向技术员报告。经确认,该菌斑为绿霉病害,技术员现场示范了生石灰隔离处理的方法。

图3:队员发现菌棒的问题交给技术员
面对夏季高温如何保持菌棒恒温这一难题,赵鹏程组织大家开展研讨。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有人提出搭建遮阳网降低光照强度,有人建议改造菇棚通风口增强空气流通。在热烈的讨论中,队员们还动手制作简易菇棚模型,模拟不同降温方案的实施效果。技术员结合实际种植经验,提出“三层覆盖+立体通风”的创新方案后,队员们迅速行动,在模拟菇棚上进行透明膜、草席、黑白膜分层覆盖试验,安装可旋转立体风扇测试空气对流数据。经过反复调试和参数记录,最终验证该方案可有效降低棚内温度,为实际生产提供了可靠参考。
同时也深度体验了采摘蘑菇,掌握了采摘蘑菇的方法,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领会到了自然界动物,植物,菌类的共生智慧。

图4:队员们为降温方法建言献策
在废弃菌棒循环利用实践中,赵鹏程介绍废弃菌棒可制成有机肥实现资源化利用,队员们一边聆听,一边快速录入要点,并拍摄关键步骤。参与堆肥制作时,队员们对照笔记规范操作。实践后,队员们表示,这些手机记录的内容直观展现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价值,将成为重要学习资料。

图5:队员们利用手机记笔记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掌握了食用菌种植的专业技术,更深刻认识到现代农业产业中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对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践行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

图6:技术员与队员合影
素材来源:殷洁张悦吕瑞涛
图片来源:王婧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