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沁源县长征村农户的生活现状及农业种植结构。6月29日,农业经济管理学院赴沁源县社会实践队深入当地多家农户,与当地农民进行深度交谈,重点关注了农村劳动力结构、作物种植模式以及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图1:实践队员出发前合影
实践队在村庄入口采访了年长农妇王桂兰。了解到农村年轻一代多外出务工,村内农田主要由五十岁以上老人耕种。谈及农田灌溉,她无奈表示,“依赖自然降雨”仍是主要耕作方式,因缺乏灌溉设施,雨季需速收以防水灾,旱季面临作物减产风险。劳动力流失和基础设施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障碍。

图2:实践队员与王桂兰的访谈场景
通过与农户赵红连交谈,队员们知道了当地农民依地形差异种植作物。山区种苦参、黄芪等中药材,不用化学除草剂,施农家有机肥以保证品质。中药材生长周期两至三年,机械化收割,对接当地药企销售,收益高于传统粮食作物。平原种玉米、小米等,靠自然降水灌溉,年产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大。
实践队员与村民赵红连深入交流,了解到当地种植中药材可获阶段性补贴,但目前无农业保险覆盖,自然灾害风险需农户自行承担;在产业模式上,当地在村长带领下通过合作社实现统一种植管理,以隔壁侯壁村为例,其重点发展党参育苗产业,苦参收购价随市场不断波动,最高时约8元/斤,户均种植面积2-3亩;在人口流动方面,虽然部分煤矿停产促使年轻人返乡,但受限于本地产业规模,多数人仍以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图3:实践队员访问赵红连
通过与当地农民的深入交谈,实践队员们认识到深入乡土的实践经历是将"知农爱农"从理念转化为行动的重要途径。在与农户的面对面交流中,队员们切实感受到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深层矛盾,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农业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实践表明,只有真正与农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让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才能在广袤农村大地书写出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图4:实践队员与当地农户合影留念
素材来源:权嘉媛刘羽张洪源
图片来源:张洪源王婧祺
通讯员:殷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