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青泥涧村的产业发展现状、农户生活情况及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7月3日,农业经济管理学院赴灵丘县“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青泥涧村,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走访农户等方式,展开了一场扎根乡土的实践调研。

图1:赴灵丘县青泥涧村实践队合影
实践队的部分队员在青泥涧村与村书记段光文和村会计韩银化进行了深入交流。段光文详细介绍了村庄的发展历程:青泥涧村长期以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种植为主,近年来尝试发展黄花、藜麦等特色种植,虽初步形成小规模产业,但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尚未形成稳定的产业链。
韩银化则用详实的账本数据补充说明:2024年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传统作物占比70%,特色作物仅占30%;农产品销售多依赖周边集市,溢价空间有限,年均户均增收不足2000元。谈及未来规划,段光文提到,村里计划依托邻近的“空中草原”景区发展农家乐,推动“种植+旅游”融合,但目前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图2:段光文为实践队员介绍村内产业规划
另一部分队员深入青泥涧村的巷道农户家,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在村民段进财家,这位68岁的老人指着院子里晾晒的土豆说:“种了一辈子地,就靠这点收成糊口。今年雨水少,土豆亩产比去年减了三成,卖价还跌了一毛多。”他坦言,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家里8亩地全靠老两口打理,体力跟不上,也不懂新种植技术,只能守着传统方式“看天吃饭”。
队员们还走访了55岁的村民段大爷。他家尝试种植了2亩黄花,去年首次收获,但因缺乏烘干设备,鲜黄花保存不当损耗近半。“村里组织过一次技术培训,听得一知半解,要是有人能常来指导就好了。”段大爷的话语里,既有对新产业的期待,也藏着对技术支持的迫切需求。此外,多位村民提到,农产品运输成本高、收购商压价等问题,让他们对扩大种植规模顾虑重重。

图3:实践队员在段大爷家了解黄花种植情况
通过全天的调研,实践队清晰看到青泥涧村的发展困境:传统农业转型缓慢,特色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年轻人才流失;技术、资金、市场渠道成为制约发展的“三座大山”。同时,村庄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如传统剪纸、庙会)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文旅融合仍停留在构想阶段。
实践队员将专业知识与调研实际结合,分析认为:可通过引入农业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对接外部企业解决技术和销售问题;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降低中间环节成本;依托景区资源分步推进乡村旅游,先试点打造1-2家示范农家乐,以点带面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图4:实践队与青泥涧村农户合影
此次青泥涧村之行,让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迫切性。只有真正扎根乡土,倾听农户心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实效动能。后续实践队将整理调研数据,形成针对性建议,助力青泥涧村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振兴之路。
素材来源:杨燕涛、郝彦凯、代春鸿
图片来源:杨燕涛、代春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