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团学快讯>>正文

沁源十日:在乡土课堂里收获成长的答案 ——农业经济管理学院赴沁源县社会实践队感悟分享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7日 17:18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6月27日,当大巴驶离沁源,太行山的轮廓在后视镜中渐渐模糊,那些田间的绿意、课堂的笑声、直播间的热度却在心底愈发清晰。十天的三下乡实践,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乡村行走,更是一堂扎根土地的成长课,让我在泥土的温度里、在乡土的脉动中,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多元密码,更找到了青春扎根的方向。

初到沁源,我对乡村的认知还停留在课本里的概念。直到走进长征村的推普课堂,看着孩子们从攥紧衣角的胆怯到举起小手的勇敢,听着他们用生涩却认真的普通话念出“我爱家乡”,我忽然明白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用耐心搭建桥梁,让每个声音都被听见。作为助教,我静静看着那个小个子学生从鼓动伙伴发言到自己举手的全过程,他眼神里的纠结与最终的勇敢,让我触摸到教育最本真的力量。

图1:实践队初到沁源合照

在党晓红前辈的纪念馆,800余件革命文物在阳光下图腾般闪耀。72岁的老兵摩挲着锈迹斑斑的军功章,语气轻得像对老朋友说话,那些斑驳的弹壳、泛黄的书信突然有了温度。“这些物件会老,但记忆必须常新”,他的话让“红色基因”从抽象的口号变成可触可感的坚守,让我懂得历史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用实物承载记忆、用行动延续精神。

图2:纪念馆的展品

产业振兴的密码,藏在田间地头的实践里。在蘑菇大棚,黄超学长捏着平菇讲解“菌棒变肥料”的生态循环,泥土沾满双手的瞬间,课本上的“可持续发展”突然有了生命。李婶晒连翘时那句“种药材比种玉米多挣千把块”,让“产业兴旺”的宏大叙事落地成村民增收的踏实笑脸。村支书举着手机学直播的笨拙身影更令人动容,从“自掏腰包劝种药材”到“对着镜头卖药皂”,他用行动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核心:既要守住土地的根,也要打开市场的门。

图3:黄超向队员讲解食用菌

图4:队员一起认真观察食用菌

图5:队员与村书记一起直播卖药皂

乡村的创新活力更让我惊喜。在蒲公英小镇,德华的“谷远小院”用5.20烛光晚餐、六一亲子DIY、生日全场合唱等巧思,让烤肉店变成充满温情的社交空间,印证了“美味是根基,氛围是灵魂”的经营哲学。我们和村民一起架起直播设备,把苦参皂的功效编成顺口溜,当订单量随着讲解声跳动,我终于理解“数字赋能”不是时髦概念,而是让乡土好物走出大山的“金桥”。

图6:谷院小院的环境

图7:村书记请客队员在谷远小院吃饭

十天里,乡土情谊的温暖时刻从未间断。调研途中村民端来的热茶、支教后孩子塞来的手绘卡片、直播结束时村书记竖起的大拇指,都在诉说着最朴素的情感:乡土的接纳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需真诚的付出。团队协作中,我们分工打磨话术、深夜复盘数据、互相补位解决问题,让“青春力量”有了具体模样。

图8:队员带村里小学生做普通话口部操

图9:队员深入农户家进行调研

图10:队员在消夏晚会上舞蹈

离开那天,赵鹏程学长在车后挥手的身影,与太岳山的绿意重叠成最鲜活的画面。这段旅程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写好实践报告,更是要记得泥土的温度、初心的重量,以及年轻的我们本就该把根扎在需要的地方。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帮扶”,而是外界助力与乡土内生力量的双向奔赴。带着这份认知与温暖,我会把在沁源的收获化作动力,让青春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绽放出坚韧而蓬勃的光彩。

图11:队员跟村书记合影留念

素材来源:殷洁

图片来源:王婧祺

通讯员:殷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