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早晨,我们从山西农业大学出发,前往沁源县交口乡长征村进行为期10天的调研实践。这是一次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校园走向乡村的深刻历练。从初入乡村的拘谨,到蒲公英大舞台晚会落幕时的不舍,我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耳朵倾听民声,用心灵感受乡村振兴的脉动。

图1:赴沁源县出发前合照
进入这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后,我们发现“蒲公英小镇”已经是“电商+药材”共同发展模式,走入药材合作社,学习了解药皂的原料提供,生产原理以及营销渠道。村书记带领村民冲破固化思维,农村不应局限于种植粮食作物,因地制宜更为重要,开发山坡种药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而电商直播是当前火热的销售渠道,村民们为产品进行宣传与代言,每一次进步背后都蕴含着莫大的勇气。这让我们明白,创新思维是很重要的,不仅要学会知识,更加要运用到实践中。

图2:在手工皂合作社拍照
在玉水农业基地参观调研,是对“乡村产业”最直观的启蒙。走进恒温大棚,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肥嫩的平菇从菌袋中探出头来,采摘的农户一边演示采摘技巧,一边给我们讲起菌菇的培育周期:“这菌菇娇贵得很,温度高了会烂,湿度低了长不大,光靠经验不行,还得多多实践。”我们纷纷上手尝试,了解菌菇和人一样需要氧气,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是种植的关键。连片的大棚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农业”的无限可能。

图3:实践队员在菌菇基地合影
在支教推普的课堂上,我们尽量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与同学们进行授课交流,练习他们不是很流利的发音并不顺利,但从一开始的低声应和到互动时的争先恐后,我似乎与这群孩子们成为朋友。教育本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推普的意义不是让每个声音都变得一样,而是让每个声音都能被听见;不是让乡音消失,而是让泥土里长出的故事,能顺着清晰的话语,走到更远的地方。

图4:支教推普活动结束后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素材来源:徐瑞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