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团学快讯>>正文

乡野践初心 红土育青春 ——农业经济管理学院赴沁源县社会实践队感悟分享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1日 16:23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7月8日至10日,我跟随农业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队赴长治市沁源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图1:实践队员出发前合影

在沁源,我们先于禾沐农业基地学习食用菌种植,实操接菌、病害处理,参与降温方案试验,体会到现代农业需科技与经验结合;后至韩洪乡育种基地,见识产业链规模,了解香菇与平菇的差异,领悟产业需因地制宜,亦知其对当地就业和振兴的意义。

图2:队员们认真学习平菇培育知识

夜幕降临时,我们转身投入电商助农的战场。在长征村的“蒲公英小镇”,队员们分工策划直播:有人查药材功效做科普脚本,有人练主播话术,有人调试设备。当镜头前,我们把“苦参能清热燥湿”的知识融进产品介绍,看着订单量不断跳动,我忽然明白:“中药 + 互联网”不仅是销售模式的创新,更是让乡土好物走出大山的“金桥”。

图3:队员们参与助农直播

红色足迹是此行另一抹深刻的印记。在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陈列馆,泛黄的电报、磨损的步枪、斑驳的作战地图,无声诉说着抗战时期军民共御外敌的峥嵘岁月。讲解员指着一幅“沁源围困战”示意图说:“当时军民靠地道战、麻雀战,把日军困在孤城整整两年。”驻足在“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题词前,我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在绝境中坚守的身影——这份红色基因,正是今日乡村振兴最珍贵的精神养分。

图4:实践队在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合影

最后一站的“推普 + 普法”课堂,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细腻的理解。在村里的活动室,我们带着孩子们做“口腔热身操”,用方言对比短视频告诉他们“说好普通话,能认识更多朋友”;又结合《民法典》,给村民讲“宅基地边界纠纷怎么解”“彩礼返还有啥规定”。当孩子用标准普通话念出“我爱家乡”,当大叔说“以后遇到事儿知道找法律了”,我忽然懂得:语言是沟通的桥,法治是稳定的基,两者都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图5: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做口腔热身操

此行所见,从菌棒科技到助农直播,从红色洗礼到乡村课堂,让我明悟:“新农人”当向上学科技赋能产业,向下扎乡土实干服务。乡村振兴,需产业绘生机、红色铸底色,我们必携此收获,为这片土地奋力奔跑。

图6:实践队员结束后的留念

素材来源:权嘉媛

图片来源:王婧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