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却让我在躬身实践中沉淀出沉甸甸的收获。在此次暑期赴沁源县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有幸跟随实践队深入农村,开展了一场充满意义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从支教推普到红色寻访,从产业调研到直播助农,短短数日的经历,却让我对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和青年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推普支教:以语言为桥,筑梦乡村未来
在此次系列活动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推普支教工作。在我看来,学院积极推动普通话的普及,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助力当地学生提升语言能力、拓宽视野、增加未来就业与学习机会的重要举措。我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使普通话成为当地孩子连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坚实桥梁。
活动伊始,我作为授课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口部操动作的练习。这不仅确保了普通话推广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还成功拉近了我与小朋友之间的距离,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方言表达逐渐转变为流利的普通话朗读,我亲眼见证了语言赋能所激发出的自信光芒。在长征村的推普小课堂上,我深刻领悟到教育公平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图1: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与当地学生合影留念
二、红色寻访:触摸历史脉搏,传承精神火种
在“三下乡”期间,我们实践队多次开展红色教育学习活动。我们不仅参观了太岳军区革命遗址和纪念馆,还对72岁的退伍老兵党晓红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强化了理想信念,还弥补了在历史文化认知上的空缺,深刻体会到了红色历史的厚重,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在采访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位曾戍守新疆15年的老兵,用17年时间收集了800余件革命文物,建立起这座记录太行山抗战与建设历史的纪念馆。当谈及他坚持多年的原因时,党晓红表示,2005年退役返乡后,他发现村中抗战纪念碑字迹风化严重,年轻人对革命历史的认知模糊,于是“历史需要实物作证”成为他创办纪念馆的初衷。在长期的搜集过程中,党晓红前辈自书工作目标,诠释了退伍军人坚守本色的精神,用余热践行跟党走、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传承精神,培育后代。
党晓红前辈最后告诉我们:“这些物件会老,但记忆必须常新。”这句话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各类实践中,既做现代农业的开拓者,更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让革命文物照亮更多年轻人的前行之路,让太行山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生根发芽。

图2:采访结束后与党晓红前辈进行合影留念
三、产业调研:双脚丈量土地,思考农业现代化
活动期间,我们团队深入鹏程学长的蘑菇基地,在“蘑菇王子”黄超学长的生动讲解下,通过队员们亲自动手采摘,我深刻体验了“平菇+菌棒”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黄超学长详细阐述了如何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以促进蘑菇生长,以及如何将废弃的菌棒转化为有机肥料,使其回归土地,构建出一个完美的生态循环系统。这一过程让我深刻领悟到自然界中动物、植物与菌类共生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蘑菇的生长环节,更贯穿于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之中。此外,我们还参观了玉水农业的蘑菇大棚和恒温车间,通过实地观察蘑菇、香菇的生长环境,并聆听研究员的专业讲解,我洞察到未来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在长征村,我们逐户开展了中药材入户调研。通过村民们的讲述,我逐渐勾勒出了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的形象。从自掏腰包劝说农户种植中药材,到亲自直播带货以增加产品销量,长征村书记对当地产业发展的良苦用心深深打动了我。当村民捧着苦参感慨道:“种植中药材比种粮食收入多得多啊”,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深度挖掘当地资源优势的重要性,以及产业链延伸对农民增收的关键作用。这也促使我思考如何将课堂上的“六次产业”理论付诸实践,使其在现实中生根发芽。

图3:调研团队与长征村农户合影
四、直播助农:云端连接城乡,青春赋能振兴
实践队初步了解了沁源县当地的特色产业,依托当地直播电商渠道,为当地特色中药材产业注入青春活力,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经过几天的学习,我得知沁源县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拥有连翘、党参、黄芩等道地药材资源,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产品。通过将“直播带货”这一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兴营销模式与沁源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为当地开辟了助农增收的新渠道。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参与了直播的策划、运营、主播的相关环节,将传统药材知识与趣味科普相结合,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带货能力的直播内容。在我首次面对镜头推销沁源特产时,手心的汗水与评论区"已下单"的回复形成奇妙对比。
此次助农直播活动,是高校学子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生动体现,更是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有力证明。

图4:队员首次独立直播
五、实践启示:在乡土中国读懂使命担当
三下乡的每一天都在打破我的认知边界。在长征村的教室里,我们用普通话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党晓红老兵的纪念馆里,我们触摸历史的温度;在玉水农业的蘑菇大棚和种植基地,我们见证了自然界动物、植物、菌类的共生智慧;在直播助农的镜头前,我们尝试用新方式连接城乡。这段旅程,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让我真正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含义。段经历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仅是政策的落地,更是无数人的坚守与创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以脚步丈量土地,以行动践行担当,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淬炼青春底色,让理想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生根发芽。
素材来源:郭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