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沁源的土地上,收获成长的答案。把行李放进村里的民宿时,墙角的蛛网还沾着晨露,小院里的菜地西红柿、萝卜和西葫芦还在生长。这次跟着学院的社会实践队伍到沁源县,原以为只是完成一次实践任务,却没想到这方水土会在我心里刻下这么多鲜活的印记。
一、推普课堂:听见胆怯背后的渴望
长征村的小学一共不到40名学生,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在水泥地上画出格子。这是我们第一次给孩子们上普通话课,队友提前背了三天的教案,可站在讲台上还是发慌——前排的小女孩攥着衣角,后排的男孩用方言互相打趣,面对我们这群陌生人拘谨又好奇。
队员们试着把声母表编成拍手歌,把主持队的口语操带到课堂之上,也许是出于对新鲜人物的好奇,也许是对后排与我并排落座的老师的害怕,他们表现得格外认真。

图1:支教合影
而我,作为这堂课的助教兼摄像,只需要专注的看着他们学习的模样。其中在我的正前方,有一名个子非常小的学生,在这群鱼龙混杂的班级里面,他的弱小是那么的明显,但是显然人小志气大,我在后面观察,从鼓动撺掇自己的伙伴起来回答问题,到自己小心翼翼地举起手与我们“老师”互动,内心地纠结,惶恐,害怕,这些我都看在眼里,我眼睁睁看着他做自己的心理建设,犹豫,胆怯。好在,最后还是勇敢地举起了手,收获了一群掌声。
二、老兵的纪念馆:触摸不会褪色的初心
党晓红前辈的纪念馆藏在村头的老院里,我们站在院子里,根本觉察不到眼前的二层建筑就是要参观地纪念馆,里面足足有800多件革命文物。

图2:参观纪念馆时与退伍老兵党晓红前辈交流
72岁的退伍老兵,见了面仍然感觉神采飞扬,他能准确说出每件物品的来历,每一件藏品都被摆放的整整齐齐,跟我们介绍时,他摩挲着一枚锈迹斑斑的军功章,语气轻得像在对老朋友说话。离开时,阳光穿过窗棂照在文物上,那些斑驳的弹壳、泛黄的书信,突然有了温度。也许我们不能完全理解他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什么,但是我们被他切实的行动和坚定的信仰所感动。
三、田间地头:看见泥土里的智慧
走进当地的蘑菇基地,蘑菇大棚里总飘着潮湿的气息。我们跟着黄超学长,他捏起一朵刚成熟的平菇。"你看这菌棒,用完了埋去地里当肥料,明年还能种玉米"。蹲在大棚角落捡废菌棒时,泥土沾了满手,却突然懂了什么叫"生态循环"——原来课本上的概念,早被这些扎根土地的人活成了日常。在长征村做中药材调研的那天,正赶上李婶在晒连翘。她抓着一把金黄的果实给我们看:"以前种玉米,风调雨顺才够吃;现在种药材,一亩地能多挣千把块。"村书记举着手机凑过来,屏幕上是他刚学会的直播方式:"昨天又卖了六单药皂。"看着他笨拙地调整镜头,突然明白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就是这些人弯腰侍弄土地、对着屏幕叫卖的模样。
离开沁源那天,大巴驶过太行山。望着窗外掠过的玉米地、药材田,突然想起党晓红前辈的纪念馆、村民们的蘑菇大棚,还有孩子们追在车后挥手的身影。这段日子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写好实践报告,而是要记得泥土的温度、初心的重量,以及年轻的我们,本就该把根扎在需要的地方。

图3:入户调研期间在村头与当地村民交流
素材来源:张国瑞